1998年7月6日凌晨1時20分,香港啟德國際機場正式關閉,同日6時正位於赤鱲角的新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完全取代其功能,為香港民航史開啟新一頁。
這是香港航空史上首次機場搬遷,其時啟德機場已經使用超過70年,見證香港戰後經濟急速的發展,加上其在世界民航界獨有的特色(如少數位於都心的機場、獨特的進場方式等),以及搬遷規模龐大,因此機場搬遷引起了本港各界、全球各地媒體甚至航空迷的關注,作出全方位紀錄。
背景[]
新機場逐步落成,進行測試[]
宣佈新機場開幕日[]
搬遷過程[]
前期準備工作及規劃[]
由於機場搬遷規模龐大,政府早在機場搬遷前一年,即1997年開始便已就器材搬遷作準備。政府在1998年1月宣佈新機場於7月6日啟用之後,4月便與12個政府部門和65個商營機構召開特別會議,商討搬遷的各項分工和部署。時任機場管理局行政總監Dr. Henry Townsend表示,搬遷行動成功與否非常視乎各部門能否合作及能否按照計劃行事。而機管局工程工地總經理(搬遷)Michael Winarick表示,不論財務或商業計劃上,商營機構不習慣不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他形容今次搬遷行動乃「給他們難題,要求他們參與一個更大的計劃」,不論公司的規模,需融入由一個機場搬遷至另一個機場的更大的概念。[1]
其後,政府就機場搬遷制定行動計劃:[1]
- 第一期(籌備搬運):自5月6日開始至6月4日;
- 第二期(前期搬運):自6月5日開始至6月21日;
- 第三期(主題搬運):自6月22日開始至7月5日下午5時30分;
- 第四期(夜間搬運):自7月5日下午5時30分開始至7月6日早上6時30分,乃機場搬遷行動的最關鍵時刻;
- 第五期(後期搬運):自7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至8月5日。
當中夜間搬運將會分海陸空三路,動用四萬人手,一萬多架車輛,70多艘躉船和航機30架。由於香港不能一刻沒有機場,也不可能兩個機場同時運作,且當日航機將明顯地會飛向新機場,故此Michael指最好的方法乃盡用晚間啟德機場11時半至翌日6時半航機宵禁時段完成最主要搬運工作,並利用該時段準備好一切讓新機場投入運作。[1]
地勤車輛[]
陸路搬遷道路途經東九龍走廊、龍翔道、呈祥道等有斜坡的道路,以及青嶼幹線、北大嶼山公路等快速公路,再加上地勤車輛平常只在平坦的機場停機坪行走,故此在機場搬遷之前,機場各機構亦特意沿計劃陸路搬遷的道路測試部分地勤車輛的性能,以便計劃以陸路或水路搬運至新機場的地勤車輛類型,確保當晚機場搬遷順利。
將在啟德機場關閉後解散的港勤公司(HATS),其所有器材將會過渡至赤鱲角繼續由SATS繼續使用。其80%的器材因需維持啟德的正常運作,不能提早搬遷。當中部分大型設備如集裝箱升降台等因體積龐大,難以轉出機場檢查閘,在經過測試後決定搬遷當晚拆除大閘,以便器材搬運及加快速度。搬遷開始前,更甚至測試其登上躉船的性能,以及會否出現刮底情況。[1]
4月,香港警務處預計搬遷當晚會有上萬架不同類型的中型車經陸路運往赤鱲角,並將會沿途封路確保車隊通行無阻,並在凌晨期間多次為可以經陸路前往新機場的地勤車輛進行測試,並最後測試出北面搬運路線(即經龍翔道、呈祥道)為適合重型車輛的最佳搬遷路線。同月29日,警方與國泰航空的大型搬運車隊進行測試。[1]
維修器材[]
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需搬遷的器材最多,體積也最大,早在搬遷前一年便已經開始策劃及部署搬遷行動。港機工程搬遷計劃主管張國權表示,因需維持機場正常運作及確保所有正在維修的飛機能以適航的狀態下離開維修庫,故此需保留一定數目的器材維持其正常運作,並在有限時間內將器材搬到赤鱲角運作。所有如維修架的大型維修器材,只能逐步騰空搬遷;港機一度考慮將有關器材切開再經陸路搬運,後來則決定將有關器材以完好的方式循水路搬運。引擎方面,則必須保留一部分以便為繼續降落啟德,並同時在赤鱲角部署部分引擎,並會就不同航機型號在啟德或赤鱲角更換引擎的機會大小,決定搬遷的引擎型號種類。而儲存了近半世紀的航機維修紀錄中,有三成因過時可以棄置,但其餘七成則其需要搬運至赤鱲角,以便在客機引擎出現問題時翻查。[1]
3月16日凌晨,港機工程測試將全個飛機庫最大,重12噸的工作平台拖出碼頭,其搬遷路程甚至等於自新蒲崗前往牛頭角的距離。由於體積過大,港機工程甚至與民航處商討預留運送工作平台的滑行道範圍,結果測試成功。
航機[]
機場搬遷當晚上,原本過夜停泊於啟德的航機將循空路自行轉場至新機場,翌日早上於新機場執行航班服務。
搬運開始[]
5月6日,機場搬遷行動開始,分別設立在啟德及赤鱲角負責統籌的控制中心隨即投入運作。可是,五月的搬遷行動未如理想,只有33%能按原定時間表完成,即403項原定搬遷計劃中,只有134項完成。機管局也在5月尾召開大會檢討行動,機管局副行政總監林中麟呼籲大公司及負責搬遷者再次翻看來自Michael Winarick的文件,雖然可能看上去沉悶但非常重要,並建議他們預早計劃第二期搬遷行動。Michael Winarick也表示,如有關情況繼續,各參與者也可能需要在最後一刻趕著搬遷,將會成為問題。[1]
6月7日晚上,港機工程將140多個工作平台中的30個率先搬到赤鱲角,但因部分器材刮底,進度對比起3月16日的測試而言稍慢。在雷雨交加之下,第一艘運載工作平台躉船的翌日凌晨2時出發,第二艘則在凌晨3時出發,並在早上抵達赤鱲角西碼頭。前往視察的機管局工程工地總經理(搬遷)Michael Winarick表示,該次搬遷乃一次不錯的練習,因當進入搬遷關鍵階段而天氣惡劣時,也只能繼續搬遷。[1]
Michael Winarick亦表示,只有在80%必須器材運抵赤鱲角的情況下,新機場才可投入運作。
政府飛行服務隊基地搬遷[]
機場搬遷後,政府飛行服務隊的基地亦會搬遷至赤鱲角。1998年6月尾,政府飛行服務隊開始搬遷行動,將旗下九架直升機全數以空路方式轉場至赤鱲角。直升機起飛期間,啟德機場跑道暫時停止飛機升降5分鐘,讓這九架直升機在上空繞圈,象徵告別舊基地;至於指揮中心的小量儀器,則在翌日全數搬遷。[2]